你认为人工智能能超越人类大脑吗?(13)
编码与转码有什么不同呢?
现在mp3、mp4、avi、wma等所有音视频用的全都是转码。
转码所得的数码中,各数位之间不存在是非逻辑关系。
然而现实是充满逻辑的。即使在很短的一声之中,也严格遵守着逻辑演绎模式而不可违背。
声音、图像、触觉,都严格地遵循逻辑而演变。
来点感性认识,更容易理解。
拿起一枚硬币,在自己眼前迅速划过。
若速度够快,谁也不能看清是硬币的哪一面。
——视觉成像需要一小段时间。
声音也是这样。
成人听觉范围在20Hz-17kHz之间。
孩子们利用这个做成了“奇妙下课铃APP”,手机可以下载。
手机音量放到很大,孩子们都听到了,可老师就是听不到。
——听觉成声也需要一小段时间。
快的不说了。说慢的。
1秒钟反复1次,到1秒钟反复19次的声,我们都听不到。
有人可能会质疑:
我能听到机械表的滴答滴答声。这个频率为1秒2次。
没错。但是,这1秒2次,是声音的频率。而非声波的频率。
声音与声波,不一个含义。
声音为人耳可识别声。仅仅存在于人的意识当中。
声波为发声体产生的振动在空气或其他物质中的传播。
与人耳能不能听到无关。您不听,它也这样传播。
您能听到的滴答声,为可听声频段内的声波变化得被识别的结果。
换句话说,滴答不是共计两波。而是,‘滴’一串波。‘答’一串波。
声识别及语音识别的钥匙,就在这声音与声波的粗细关系中。
编码,编写的正是这声波与声音的固定关系。
用某音作为其名身,用某波形组合作为义体。
以简代繁,以少代多,层层相代,建立名义系缚。
这就叫做声编码。
所得编码都是一长一短成对的两段代码。
图触编码也如此。
视觉成像之前,也经历了n层光波的积累。
最终代码都建立在比声图触更微小的非了n层的声图触的波上,
并都与意识电路中的义体建立系缚关系。
这样,一个层层独立、各个独立、层层相连、纵横相连的名义基础体系,就实现了。
补充说明:波是二进制的,并按逻辑规模公式演变。前文聊过的。
电信号求波,硬件能实现吗?
小米4,CPU主频2.5GHz,图形处理器主频578MHz。
用这速度求声波,太奢侈了。
求光波,达到含义的声图触同层匹配就好。小米的速度也足够了。
这样编出的代码,能输出吗?
怎么编的就怎么还原。道理与转码是一样的。
声图触的编码原理虽然相似,然具体方案差别很大,且与算法有关。
没有黑板全靠文字,难以表述。
而且,许多细节,俺也没搞清楚。只好省略了。
要编多少知识进去,机器才能运行?
至少要达到1岁儿童智能水平。才能实现,在机主环境中自主学习,或接受机主教育灌输。
当然也可3岁?8岁?高中?博士?随便啦。
那是CEO考虑的事情。已经不在咱的工作范围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