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认为人工智能能超越人类大脑吗?_AI.人工智能讨论区_Weblogic技术|Tuxedo技术|中间件技术|Oracle论坛|JAVA论坛|Linux/Unix技术|hadoop论坛_联动北方技术论坛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服务中心 | 经验交流 | 公司荣誉 | 成功案例 | 合作伙伴 | 联系我们 |
联动北方-国内领先的云技术服务提供商
»  游客             当前位置:  论坛首页 »  自由讨论区 »  AI.人工智能讨论区 »
总帖数
7
每页帖数
101/1页1
返回列表
0
发起投票  发起投票 发新帖子
查看: 4849 | 回复: 6   主题: 你认为人工智能能超越人类大脑吗?        下一篇 
huang.wang
注册用户
等级:中将
经验:17623
发帖:407
精华:1
注册:1970-1-1
状态:离线
发送短消息息给huang.wang 加好友    发送短消息息给huang.wang 发消息
发表于: IP:您无权察看 2017-8-29 14:44:16 | [全部帖] [楼主帖] 楼主

本文整理自本论坛「人工智能有奖讨论帖」用户kelvinma的回复。


你认为人工智能能超越人类大脑吗?(01)

1、AI与人脑材料对比。人脑,为蛋白质水及一些有机物无机物。AI,当前可能制造出的AI设备,材料为电线及电器元件。从材料上看,讨论两者谁比谁更牛,应涉及使用寿命问题、代谢更

新问题、可靠性问题、耐用性问题、抗损伤问题等。不必分别讨论,猜测结论应该为——各有优劣。而且讨论材料谁更牛,谁能超越谁,这很可能违背楼主的本意。再多说下去,楼主就不继续看下去了。那可就惨了。不说了。

2、两者结构不同。而且结构差别巨大。这与材料对比很类似。难以得出谁比谁牛的结论。而且也有跑题嫌疑。不说了。免得楼主生气,网友拍砖。

重点在下边,(奏乐)3、功能对比。AI究竟能发展到什么高度?能不能超越人类智能?这是AI的未来与人脑的当前,两者之间的功能对比。

原地不动的兔子,跑不过坚持不懈的乌龟!——童话第一定律

未来的可能是无穷。若人脑不再进化,那么获胜者肯定是拥有未来的AI。

从目前人脑的进化速度来看,惨不忍睹,有退化的迹象。这几乎就是一只原地不动的兔子。再来看AI的发展。废话多了惹人嫌。不说了。结论已经有了——与智能相关的各项功能全包含在内,AI都终将全面超越人类。其中包括:记忆能力、回忆能力、判断识别能力、自定义能力(理论原创能力)

、推理演义能力、想象力、语言表达能力、艺术表达能力、艺术演

绎能力、字词句篇章含义摄取能力......包括全部上述能力,AI都将超越人类。

感觉有点空洞是吧。好像喝了一碗牛肉汤,却没吃到一片肉。连烧饼也没吃一口。好吧。今天太晚了。明天再来上个烧饼。

明天咱来聊聊马斯克与扎克伯格的争论。

聊这个不跑题吗?不跑题。这是人工智能的定义问题。是个大问题。要知道,当前其实有两条完全不同的人工智能发展道路。其中一条是死路。而另一条是充满了未知及颠覆情节的通天大路。这条路,让霍金及马斯克等许多目光深远者感到恐惧。

看清了这两条路的差别,搞清可人工智能的准确定义,才好继续讨论下去。否则,就会出现鸡鸭争论模式。


你认为人工智能能超越人类大脑吗?(02)

点对应人名了解马斯克与扎克伯格的争论详情,musk方/zucker方

其实不必详细了解,情节很简单。马斯克认为AI的将来会很牛。牛到有可能毁灭人类。扎克伯格认为AI的能力,不可能达到那样的高度。

哈哈。这很像我们正在讨论的问题是吧?

然后,小扎强调,马斯克不懂技术。马斯克强调,小扎对AI未来的理解能力有限。

争论任然在继续。再然后,我们也开始了题目几乎相同的争论。并且,同样分为马方与扎方。

让他们英文圈争论去吧。

我们中文圈,先给AI做个定义。好吧。

什么叫做人工智能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人工,都能理解。人造出来的东西*,叫做人工*。智能,怎么理解?能,指某些能力对吧。智,指什么?日知为智,那么,智能仅仅为识别能力。人工制造的识别能力,叫做人工智能。这个定义也算合理吧。若您就此认可了。ok,您与小扎的理解一致。这就是扎克伯格对AI的定义。尽管他没有明确说过这个定义。但从对AI未来能力的判断上看,小扎就是这样理解AI的。从这样的定义出发,来猜测未来,AI不会有太大的本领。他没有看错。也没有瞎说。

小扎很务实。拥有各种识别能力的电子设备,完全可以实现。而且,有些识别能力已经可以做到了。

若您感到这个定义有问题,恭喜您——您拥有与Musk一样的大智慧。您感到这个定义太狭义了,是吧。一个广义的智能,绝不仅仅识别能力而已。还要能推理,能创造,能玩艺术,能搞发明,能耍诈......其中的含义很多很多。多到一时半会儿说不清楚。您来看看这个定义。或许您能满意——拥有类似人格演绎能力的智能,叫做人工智能。

其中,人格定义为:人的格式。

是的,您没猜错。这就是马斯克的定义。尽管他没有很清晰地认识到这个定义。更没明确表述过。然而,他的OpenAI的发展,就是冲着这个方向去的。

若您已经品出了形而上学的味道,那您的哲学造诣不低。没错,扎克伯格那个定义,背景是唯物主义。马斯克这个定义,背景是形而上学。

两人各自理解的定义不同。小扎狭义,马斯克广义。两人各自的世界观不同,小扎唯物主义,马斯克形而上学。

两个定义,都叫做人工智能。一词多义,不便于讨论。就把狭义人工智能,还叫做人工智能AI。广义人工智能,叫做类人格人工智能PFAI。

马斯克更高明吗?当然。理想主义境界永远高于现实主义。然而,现实很残酷。——马云

吹牛做梦谁都会。理想能实现吗?类人格人工智能有可能不久实现吗?已经令霍金、马斯克等人看到现实威胁的理论或技术究竟是什么?


你认为人工智能能超越人类大脑吗?(03)

有了广义与狭义两个定义,争论可以休矣了吗?争论依然不能就此休矣。(配一段沉重的音乐)

问题的焦点,变化了——你广义派牛皮哄哄,可是你困难重重。你难以实现你的理想。俺狭义派虽然俗气,可是俺说到就能做到。你以为聊段故事就算是牛肉汤加了一个烧饼。你加的其实是个墙上烧饼。你广义派最擅长的是画饼充饥。

问:人工智能是否可以超越人脑?答:不一定。当问:类人格人工智能有可能实现吗?

好吧。为了让楼主及网友吃满意。咱再给汤里添点葱花、香菜:类人格人工智能面临的问题清单。清单上的问题,若一一解决,类人格人工智能就完全可以实现。1、声音IO方案。2、语音IO方案。3、图像IO方案。4、文字IO方案。5、存储器结构方案6、触屏\显示器IO方案。......停!暂停!你这不就是在造手机或电脑吗?是的。正是推倒重来。类人格人工智能所需要的硬件,与当前的手机电脑硬件并没有很大差别。硬件条件基本全都具备。可以说大部分硬件,淘宝上都可以买到。也无需在超级计算机上运行。下个围棋就动用超算,这太可笑了。

实现类人格人工智能只差一套统一和谐的零和算法,以及一张新的电路方案图。

也就是说,制造类人格人工智能的最大障碍,仅在于这个零和算法。发明这个算法,不需要强大的资金支持。也不需要高学历堆成的开发团队。甚至不需要实验设备。更不需要厂房场地。您家的餐桌或床头就可以完成这个空前伟业。草根们,开怀大笑吧。这就是为安慰草根而专门烹饪的豪门盛宴。看过科学狂人类题材的电影吗?80后90后们听说过尼摩船长吗?做剧中主角的机会来了......

停!停!二次暂停!先不要搞煽动。先说清这零和算法是怎么回事。堂堂翰林院霍金大学士怎么可能会恐惧这个算法的突然诞生?真的有人在搞这个零和算法吗?


你认为人工智能能超越人类大脑吗?(04)

您一定见过猫狗的眼神。活的死的,您一定能看出来。死的猫狗,眼睛没神。人也如此。那么,这神究竟是什么东西?

若不喜欢讨论死活问题,那咱换一个事例。说小学数学课堂上,老师问小明:小明,2乘以3等于几啊?

小明猛地站起来答道:鹅鹅鹅,曲颈向天歌......

小明上课走神了对吧。

那什么叫做走神的神呢?

你一定答上来了:神,指注意力。两者义等。小明的注意力跑到别处了,关注别处了。

注意力跑到别处了,与注意力没有了相比,可完全不一样。注意力若没有了,就如同灯熄灭了。注意力伴随人及生物的一生,直到生命的终点。终点之后注意力还有没有?那是宗教回答的问题。咱们这里讨论的是人工智能。您是否已经忘记了前文所说的零和算法?若忘记了。也很好。正好观察一下自己在读这贴网文的前后,发生的事情。读之前,零和算法还在您注意力的光明照耀下而隐约显现于意识当中。读着读着,随着眼前文字的层层积累。意识也同步浮现相应的层层含义。那个零和算法,慢慢地退到了黑暗的远处。对零和算法的疑惑情绪也随之消失。请记住这个过程。再来个事例:

告诉你俺的支付宝密码,俺只说一遍(别当真,瞎编的):345记住了吗?若记不住。建议多吃点核桃什么的健脑食品。

34521请立即重复。5位数应该都能重复。

65982347561请立即重复。有难度了吧。11位手机号,多数年轻人都可以做到立即重复。

5982365741592586324795162354789635146798654只准读一遍。立即重复。哈哈,记不住了吧。人的注意力能容纳的位数有限!这个现象又叫做短时记忆。短时记忆的内容有限。既然有限,那么一定有其量。容量。而且人与人容量并不完全相同。同一人,不同年龄阶段其容量也不相同。到老年容量会减少。

小时候背诵过《琵琶行》吗?挺长的,怎么记住的?是人都一样,一句一句地记住的。又像学唱一首新歌,一段一段记住的。那您还记得详细过程吗?记不住没关系。去把《全唐诗》背下来,好好体会一下背诵的详细过程。全过程就两件事,四个字概括——温故知新。什么叫做温故?把过去的拿出来让注意力照一照,加热加热。别凉透了。什么叫做知新?用注意力来照照新的,照清楚新的是什么。温故,又叫做回忆。能做到顺利回忆。又叫做长时记忆。知新,还是那个容量有限的短时记忆。

这与零和算法有关吗?有关。零和算法首先应当实现的功能为:无限容量存储与瞬间提取。别误解,长时记忆不限容量,短时需要有限容量。4GB手机足够了。读到这里,您笑了吗?长时记忆不限容量,这可能吗?人脑能不能做到暂不论,电路能实现吗?

一花一世界。一叶一如来。——《华严经》

若找到演绎的根本规律,凭一块石头也能推演出地球上三分之一的历史?——某网友

不好理解是吧。换句话说。若规则不变,那么凭现在所具有,必可推演出过去理应有。前提为,了知其规则。譬如,高铁G314成都东-广州南,您在广州车站见到悬挂G314并正点到达的这趟列车。恰巧您手里有一张列车时刻表。那么您完全可以了知,这趟车从成都出发到达广州期间的全部经停车站。要知道电路规则属于自然科学,无我来执行。远比人为遵守并人来执行的铁路时刻,要威严许多许多倍。凭电路现状,可推演出电路过去状。不必怀疑,规则不会被谁改变。

还不理解?您能看一眼本帖,就包含着您有眼睛。有眼睛就包含着您有身体。有身体就包含着您有世界。有世界就包含着有楼主有其他网友还当然有我写贴之人,最重要的是您肯定有父母。有父母就有爷爷奶奶姥姥姥爷,那就有祖宗,还必然有宗前祖上。您承载了足够多的人类历史。更不用说您个人的人生历程。

当前有限的容量,可以执持有限的全部的过去,以及无限的未来。只需要一个合适的算法。

来点具体的。给你一个规则:Σ=2^n-1  (n为自然数)告诉你 n=567高中生也能算出Σ的数值。

这与倒推存储法有关吗?有关。这个公式,叫做逻辑规模公式。显然,知道当前的逻辑层级,就可知道当前的逻辑规模。您还不感到震惊吗?


你认为人工智能能超越人类大脑吗?(05)

假设一滴水,滴入一片平静且无限宽广的水面。会出现水波对吧。那全部过程怎样呢?水面会凹陷下去一个小坑,叫做伏。然后会凸出一个水包。叫做起。然后会就此停止吗》当然不会,而是再次反复,并起伏不止。

第二次起伏与初次起伏相同吗?答相同者,错了。答不同者,也错了。正确答案为——有同有异。第二次起伏比初次起伏会多出一圈水波。其它相同。第三次又多出一圈水波。其它与前次相同。以此类推。若见到两次完全相同的起伏,那就太诡异了。起伏的规模会越来越大。假设这件事,发生在牛顿惯性定律的理想条件中,即合外力为0。那么水波规模将无限增大。逻辑规模也如此。水波的起伏次数,好比逻辑的是非反复次数。水波的圈数,好比逻辑规模。

温故知新,顺便温习一下牛顿惯性定律:ΣFi=0,则dv/dt=0(来点显灵的音乐,啵呤啵呤~)懂一点禅宗思维的朋友,看到这个公式,是否已经品出了一丝零和的味道。

我们当前讨论的话题已经分了多层:人工智能-类人格人工智能-零和算法-注意力-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逻辑规模。显然,话题越聊,层次越多,规模越大。如同滴水成波。读到这里,相信您已经得到了一个判断:逻辑规模与知识结构有关。没错。颠倒过来更准确:知识结构与逻辑规模有关,并建立在逻辑规模之上。

逻辑规模Σ=2^n-1逻辑呈现2-4-8-16-32-64-128-......凭什么逻辑规模会如同公式这样增长?要说清这个,就成学术论文了。篇幅将很长。而且后边的讨论应该还会拿出这个公式。而且公式的精确性与本论题无关。本论题只需要证明技术可行性即可。那么逻辑规模必然增长的趋势正确性就足够了。三大理由,决定省略。只当没有这个公式。仅仅记住如下结论:逻辑按照固定的格式及速率无限增长。足以容纳任何庞大却有限的知识体系。如水波的中央起伏,反复了n次,就有一个固定的水波规模Σ与之相应。


注意:反复!想起二进制01了吗?想到二极管了吗?n可以用01表示。

反复数可作为短时记忆。也就是显示于注意力光照之内的内容。

规模数可作为长时记忆。也就是不被注意力关注,却依然可以顺利实现回忆的内容。

网友:有问题。前边说了短时记忆容量固定。可次数n是变化的,并不固定。怎么可以用来作为短时记忆呢?这涉及到另外两个重要原理——名义系缚及1-9数的命名与定义。数字1也需要定义吗?竟然还需要命名?是的。机器什么也不知道。比新生婴儿还纯洁。必须想办法建立其知识体系。那么,数字1也需要定义,也需要命名。

有必要展开这层话题吗?来看看咱们聊到哪里了:1层人工智能-2层类人格人工智能-3层零和算法-4层注意力-5层5.1短时记忆与5.2长时记忆-6层逻辑规模。

说清了6层的逻辑规模,5层长时记忆的神秘面纱被揭开了吗?没有。说到记忆,无论长时或短时,都必须面对一个问题——记忆的内容是什么。那就要再开一层,聊聊名义系缚。


你认为人工智能能超越人类大脑吗?(06)

1、汉语拼音:kesawa这是一个非洲土著词语。请发出这个声音。然后看看自己,是否知道什么含义。不知道对吧。没关系。要的就是您不知道的感受。请记住这种感受。感觉空空的,缺点什么是吧。像是两三岁孩子听大人们说话。没错。就是这种感受。

2、现在,我要告诉您含义了。我先发音:kesawa,并接着发音,是大黄鱼。我说:kesawa是大黄鱼。

3、我再次发音:kesawa,知道什么含义吗?您肯定知道了。我刚告诉您的。

先前听到声音不知道含义。然后我告诉了您。然后听到声音知道了含义。将前后两种感觉做对比。您会发现意识中,多出来了一些内容。这多出来的内容就叫做含义。

意识中,那第一次没有生起而后来生起了的,多出来的东西,就叫做含义(或简称义)。别忘了,在意识中。含义在意识中。

与含义相对应的那段声音kesawa就叫做名。

粗略看,过程就是这样。然而细节呢?别忘了,咱们要搞人工智能,还要搞高大上的类人格人工智能。咱们必须把任何过程都落实到01。这才叫做编码及算法。没有细节,那就是在玩文学。

那好,咱继续。第一次听到kesawa的声音。意识中没有生起相应的含义。第二次先听到kesawa的声音。又听到了熟悉的汉语“大黄鱼”的声音。大黄鱼声音段刚刚结束,很熟悉的啦,意识中就立即生起了关于大黄鱼的全部含义。这些含义哪里来的?当年学汉语“大黄鱼”的时候建立的。过去建立的。

生起熟悉的大黄鱼含义后,“kesawa是大黄鱼”这句定义句并不会立即消失。依然存在于意识当中。凭什么这么说?凭短时记忆。

什么叫做短时记忆?记忆内容强迫性地存在于意识中,并持续一段时间,这就叫做短时记忆。短时记忆与注意力关注有关。(这部分内容另议。)例如,视觉残留、明视暗视等现象都是短时记忆的表现。不信?做个小实验。打开手机的手电筒,盯着灯光看一会儿。然后立即闭眼转身看另一个地方。那个灯光会出现在那另一个地方。并持续一段时间。这就是短时记忆现象。有点像强迫症,短时间内,过去的现象不会立即消失。无论视觉色、听觉声、触觉的触,还是意识的幻,都有短时记忆现象。

由于强迫性,kesawa是大黄鱼定义句,不会立即消失。与已知的大黄鱼之含义,同时共存于意识当中,并持续很短暂一小会儿。就这么一小会儿,kesawa与大黄鱼的含义就建立了联系。

怎么就建立了?别含糊蒙混,原理应该说清楚。比如同学小方先跳进了一个水池,然后爬出来。一段时间后,衣服看起来已经不那么湿了。小明与小华又跳进了水池后爬了出来。这时,老师回来了,看到了小明小华与小方及其他同学。小明与小华衣服湿了,看起来具有明显区别于其他的同学,包括也跳进过水池的小方。老师就批评了他们两个,却没有批评小方。

水池比做意识的短时记忆。小明小华在里边共存了一会。老师比做意识建立名义系缚的能力。他将小明与小华联系在一起。却没能发现更早跳水池的小方。小明比做kesawa这段作为名词的声音。小华比做大黄鱼的含义。

总结:若两个内容同时共存于意识短时记忆当中,这两个内容就会明显区别于其他内容,并将被绑定在一起而区别对待,也就是建立了两者的系缚。

这个过程其实同学们都应该很熟悉,当年学英语时,每个单词都是这样学会的。英文单词与汉语单词建立联系,然后再与含义建立联系。那么,当年学汉语时,是不是也这样呢?您知道不是的。小时候学汉语,不需要名名系缚。直接做名义系缚。譬如,妈妈带着宝宝上街,指着汽车说“汽车”。说的多了。孩子见到汽车也会指着说“汽车”。这就学会了一个汉语单词。全过程两个字概括——指认。原理刚刚说过,只要汽车的图像与汽车的单词同时出现在宝宝的短时记忆中共存一会,这两个内容就会被绑定在一起并区别对待。

最常见的指认为手指。也可目光指认。也可以面向指认。甚至情绪变化来指认。只要某特殊现象与某词句总是在宝宝短时记忆当中同时共存,那么,就会被宝宝将两者建立联系。这就叫做声名义系缚。不仅宝宝如此,你、我、老外、甚至猫狗都如此。

上小学后,学认字。那叫做色名义系缚。图形与含义建立了系缚。原理也相同。

读到这里,想到近来一个貌似高深的热词吗?机器学习。现在您再来看这个词,感觉有点外行,命名不准确是吧。名义系缚显然更准确。

具象的声音、图像、触觉等可作为含义。抽象的数、量、函数、理论、说不清的感受等也可作为含义。任何现象、过程都可作为含义。只需要一个名称,将含义固定下来。这叫做定义。定义与命名经常在一起。

赫兹给电线通电后,电线周围的小磁针转动了。赫兹高兴地说:这就是电磁现象。电磁!一个新名词诞生了。与其相应的一系列必然现象就是这个名词的含义。在赫兹当时短时记忆里,这一系列现象反复出现。然后将这些现象绑定在一起以便区别对待,怎么绑定,命名。

读到这里,又想起哪个貌似高深的热词了吗?机器创造。感觉这词也有点业余本色是吧。又是名义系缚更准确些。

只要搞定了名义系缚,什么深度学习啊,什么机器创造啊,都不在话下。这俩词哪里来的?围棋大战后就冒出来了是吧。Deepmind团队语言中的东东。就从这命名上来看,就应了知其短时记忆当中的含义还很混乱不清。还没能抽取出本质现象。嗨。前方路太远,人生有点短啊。

先别笑话别人。名义系缚怎么搞定?名义系缚能实现数码化吗?那先要来看看这名义系缚的义,究竟是些什么?再来看看这名义的名,究竟又是些什么?


你认为人工智能能超越人类大脑吗?(07)

名义系缚的名,究竟是些什么东西呢?

先来给名做个定义吧。对见闻觉知等感受的固定称呼叫做名。或名称。

宝宝痛了怎么办?哭。宝宝饿了怎么办?哭。宝宝困了怎么办?还是哭。都是哭,这谁能听懂啊。宝宝怎么了?你直说呀?

宝宝:瞧这傻爹!俺倒是想说。又没学过,俺不会呀。

痛,饿,困,就是名称。其含义就是宝宝那里的感受。

感受可以来自眼见。可以来自耳闻。可以来自鼻舌身觉。还可以来自意识所知。无论这眼耳鼻舌身意得到了什么现象,都可以用一段简单的声音来代替那所得现象。这段声音,就叫做那现象的名称。那现象,就叫做这段声音的含义。

那现象或许很复杂。这名称,必须较简单。用简单代替繁杂。

那现象或许难以重复。这名称,必须可随时重复。用可重复代替难重复。

那现象或许难以显现。这名称,必须容易显现。用易显现代替难显现。

那现象的过程或许历时很长。这名称,必须用时很短。用短时代替长时。

那现象或许威力大比山崩海啸。这名称,必须费力很小。用小力代替大力。

来个禅宗思维实验好吧。持住下边这段话,就像持住手机号:

以简代繁,以少代多,以显代隐,以短代长,以小代大。

持住别放下。现在加入这两句话:短时记忆与长时记忆。存储电路与运行电路。......

说跑偏了是吧。那咱回来接着聊名称是什么。一大群名称,组成了语言。而语言建立在声音上。一段声音,很简单,可做到随时重复,可被别人听到,用时较短,费力较小。

哈哈,声音可以作为名称嘛。

文字呢?也可以作为名称对吧。也具有以简代繁,以少代多,以显代隐,以短代长,以小代大的功用。文字建立在视觉图形上。图形可以作为名称。

钞票角上都有凸起的点点。盲人用的。咱们摸不出来。盲人的文字名称也可建立在触觉上。触觉可以作为名称。

有的魔术师或江湖骗子是用气味做暗语的。还有味道。不说了。声音、图像、触觉就够了。分别对应着麦克风\扬声器、摄像头\显示器、触屏。与人工智能无关的,让别人玩吧。咱们只玩这三件东西。

声音、图像、触觉,都可以作为名称而参与名义系缚。

那么,声音图像触觉可以实现电子数码化吗?当然可以啦。

声模数转换器(AD)可以将麦克风摄取的声音转变为二进制代码。手机摄像头背后也有一个AD,可将图像模拟信号转变为数字信号。触屏也有相应的AD以实现数码化。扬声器、显示屏则反过来,叫做数模转换器DA。将数字信号还原为模拟信号。

结论:凭现有硬件技术,完全可以实现声图触的数码化。名,就是一些声图触。名的数码化完全可以实现。

那么含义呢?名义系缚的义,究竟又是些什么呢?


你认为人工智能能超越人类大脑吗?(08)

名称都只是声图触。都可转换为数码。

名称的表象,叫做名身。很形象吧。

凭名身可感知名称。

哪些可作为名身呢?声图触可作为名身。

大白话来说,声图触可作为名称的载体。

这个容易理解是吧。然而不准确。

载体?载什么?

名称的载体,当然承载名称了。

那么载体之上理应另有名称是吧。

然而离开声图触,还能去哪里找名称呢。

生图触就为名称本身。并非载体。名身这个名称更准确。

这可不是俺命名的。

大名鼎鼎的大唐三藏法师玄奘,于一千五百年前某日,金口开光,而立此名。

同理,含义的本体,叫做义体。

唐僧干嘛不称其为义身呢?

根的末梢顶点叫做本。

深藏于土壤之内而不显现。并与可显现的树木相对应。

树木的根本与树木的枝末相对应。

根本为树体,枝末为树身。

这很像名义关系。名表义藏,身现体隐。

含义的本体叫做义体。太准确了。唐僧就是牛。

感谢玄奘法师,有了这两个名称,咱再接着聊,就很方便了。

声图触可作为名身。那么,什么作为义体呢?

哈哈哈哈......前景一片光明啊。哈哈。

很简单呀。

比如宝宝的感受。

宝宝不知道这些感受的名称,却有眼可以看。有耳可以听。有身可以触。

味道与气味省略。宝宝得到的就是声图触。

名称只是用名身对这些声图触的命名。前边刚刚聊过滴。

以简代繁,以少代多,以显代隐,以短代长,以小代大。

名称为简单的声图触。含义为繁杂的声图触。

名称为少的声图触。含义为多的声图触。

名称为显现的声图触。含义为影藏的声图触。

短的小的也如此。

名身与义体都为声图触,都可以实现数码化。

哈哈,唱首歌吧。就唱汪峰那首《我要飞得更高》......

义体本来就是一些声图触嘛。本来就是宝宝一些感受。也是你我的眼耳身的感受。

需要表达,需要交流,才建立了语言,也就是各种感受的名称。

没错,义体也为声图触。用模数转换器可以实现数码化。

拿几个名称来。咱要考察一番。看看其含义是不是声图触。


“苹果”,有哪些含义?

含义一:红色。属于图。可以转码。

绿色黄色都可以滴。颜色都可以转码。哈哈。

含义二:圆的。属于图。可转码。

就算有坑的有凹陷的,都可以转码。形状可以转码。哈哈。

(图像永远是二维平面的。三维只是又一幅图像的叠加。与时间进程有关。立体空间原理另议。)

含义三:掉到牛顿头上会发出声音。属于声。可转码。哈哈。

含义四:用牙咬一口,有点硬,不很硬。属于触。可转码。

用手摘苹果拿苹果也都属于触。

含义五:味道气味。忽略。

含义六:可以吃。还能解渴。肚子里边的感受。属于触。

含义七:想不起来了。您能帮忙想想苹果还有哪些含义吗?


你这样瞎想怎么能穷竭其义呢?!

这样很不严谨。做个定义好吗。

按照逻辑学,先定个外延。然后其内涵都是含义。

那您说的有道理。请您给俺一个苹果的外延。

或者,给俺一句严格的苹果定义句。

拿不出来是吧。

靠这庄严而不可侵犯的逻辑学,连个外延都搞不定。

关键时刻,丝毫不顶用。

让俺去哪里找苹果的外延呢?

给俺条毛巾擦擦汗。

若找不到外延,苹果的含义就封不住口子。

含义数量就会无限增大。

若那样,广义人工智能还怎么进行下去。

目前的结论为:苹果义的外延,竟然比中印边境线还要模糊不清。

外延问题先放放,再找几个复杂点的名称来看看。


找个动作的名称来——跑步。

含义一:人或俺自己的动态重复图象。很像jif格式的小动画。

模糊一点没关系,只要有那么个意思就为跑步的含义。

是图。几幅关系连续的图。可转码。很好。

含义二:跑步发出的脚步声。

快慢无所谓,别太慢就好。太慢了就叫做走了。是声。可转码。很好。

含义三:喘气声。声可转码。

含义四:很费力气。累啊。触。可转码。

暂停。这里有问题。此触非彼触。

彼触屏的触,叫做和合触。

机械臂传感器也可算所和合触。车载雷达也算作和合触。

而此劳累触,谁与谁合?哪个技术能将这种触转码?


还好,机器不需要具有此类自触。机器不应该感到劳累。

只需要了知别人的触义即可。

了知——意识电路里的东西。

要聊意识电路的原理,就需要许多认知做为铺垫。回头再聊吧。

回到“跑步”义体的探究上来,大致看来义体还是一些声图触。

同苹果义一样,难以做出准确的跑步定义句。

跑步外延难以固定。

拿《汉语词典》来,再找个名称看看。

苹果,名词。跑步,动词。那就再来个形容词吧。

红色。哈哈。图。可转码。颜色都pass。圆方三角等形状也pass。......

不必这么麻烦呀,含义是分层次的。

这个不说原理了吧。地球人都知道。

咱们从顶层到底层,选出代表过滤一遍不就考察完毕了吗?

声图触名义最顶层是什么?

是声。是图。是触。

能定义吗?easy。

耳听是声。眼见是色。身合和是触。

麦克风输入的声AD生成的任何代码都是声。

摄像头输入的色AD生成的任何代码都是图。

触屏\传感器\雷达等输入的AD生成的任何代码都是触。

漂亮!外延清晰,内涵穷竭全部而无遗漏。


第二层有定义吗?

例如,高声、低声、明色、暗色、强触、弱触......

两两差别,即为第二层。

那么最大的两两差别是什么?是有无之差别对吧。

有声无声在第二层。

而高声低声属于有声内再找差别,理应在第三层?

图与触也如此。

错!

高声低声指音高还是音量啊。而且还有音色差别。

顶层无可争议。顶层内只有一个含义。

此是一声。此是一图。此是一触。

第二层有无也无可争议。二层内只有两个含义。

此是有声。此是无声。图触也如此。

第三层内应有三个含义,音高、音量、音色。

分别对应着频率、振幅、波长。

那高声低声,应为频率振幅波长层下各自的第四层。

频率有高低。振幅有高低。波长也有高低,叫做长短。

嗨,又多件麻烦事。模数转换器必须大改。

模数转换器内的对比电路必须有三种。

若不能搞定这个,广义人工智能就会满盘皆输。

(咪 咪 咪 哆 - - - - 唻 唻 唻 嘻 - - - - -《命运》交响曲)


你认为人工智能能超越人类大脑吗?(9)

走到这里,面临两个难题:

苹果义体究竟有没有外延?

模数转换器怎么改?

二选一,先攻哪一个?

若先说模数转换器原理,枯燥乏味,读者会跑完的。

先说外延吧。

——————————————————————

说到外延,聊几句题外话。

早就看着逻辑学不顺眼了。大量的事情不顶用。

侦探破案主要靠经验老道。

企业家赚钱靠远见的眼光。

艺术家创作靠感觉。

科学家发明发现靠反复思考后的灵光一闪。

纯靠逻辑推理?一件大事也别想干成。大事通常较复杂。

而逻辑学遇到复杂的事情就会变成一个不知所措的傻瓜。

别误解。

不是说形式逻辑有错误,而是说形式逻辑太肤浅。

要搞广义人工智能这么复杂的事情,逻辑学必须向深处发展。

这么大的课题,回头再说吧。

——————————————————————————

苹果义体的外延究竟在哪里?

让我们一起回到小时候,从第一次见到苹果说起。

小明眼前出现了一只苹果。

绿色的,圆形的。

他从没有见过这样的东西。这是第一次见到。

小明的小手也从来没有触摸过这样的东西。

也从来没有听到过这东西发出的任何声音。

例如把它放到桌子上的轻微声音。

当然也没有吃过。不知道这东西是不是好吃。

到目前为止,小明对苹果的感受仅仅为:

绿色+圆形。用眼睛见到的。

而且不知道这东西的名称“苹果”。

更不可能象你我这样,还会想起英文名称Apple。

这时,妈妈说“苹-果-”。

然后,绿色的+圆形的+汉语苹果发音,就同时出现在小明的注意力关注范围内。

形成了苹果颜色形状及苹果发音的短时记忆。

汉语苹果的名义系缚,就此建立了。

问苹果的含义是什么?

只有绿色+圆形,对吧。

绿色+圆形,就是小明意识当中苹果义的全部内涵,也是外延。

小明听到苹果汉语声,意识中就会生起绿色圆形的苹果样子。

也仅有绿色圆形,另无其余。

内涵穷竭了。外延很清晰。可以实现数码化!

题外话:穷举法中,内涵与外延完全相等。外延这个概念显得多此一举。

小明吃了苹果。

苹果的内涵又增加了一个内容——甜的。味道。

小明嗅到了香气。内涵又增加了一个。气味。

外延理应随之增加。外延概念还是多此一举。

不久,小明见到了另一只苹果。红色的。

内涵又增加。外延也随之增加。外延显得画蛇添足。

总结:

同一名称的内涵,在同一人的意识中,并不固定。会随着感受的增多及认识的增长而增大。

而且,由于经历不同,同一名称的含义在不同人的意识当中,也不完全相同。

看看英语考试卷上,同一单词会有多少种错误答案。

含义的建立,是一个过程。

在这个过程当中,含义不仅仅会增大,而且会改变,甚至彻底颠覆。

例如食物这个词,老资格了,公元前就建立了。

假设那时的某人忽然穿越到现在,见到超市里那些塑料袋包装的牛奶饼干QQ糖等,其反应一定很有趣。

从那时到当代,食物的含义增加了很多很多。含义变化也很大。

这种现象明确地告诉我们:

狭义人工智能,前行不远必转向广义。

大数据识别技术,面临难题太多,注定是一条死路。

音乐,《Country Road》!

你走你的阳关道,俺走俺的独木桥。

广义人工智能的狂野,万里无人,飞鸟绝迹。亘古长夜,或将黎明。


你认为人工智能能超越人类大脑吗?(10)

名身与义体都只是一些声图触!

尽管义体并不似通常人们理解的那样固定不变,

然而一段时间内确是固定的。

那就可以实现数码化。

这招数不稀奇。您可能早就想到了。

穷举法可以实现名义系缚,这您可能会感到有点新鲜。

将音频AD\视频AD\触屏AD输入的数码,都汇总到一个电路中。

就像眼耳身之所得,都汇总到意识中一样。

并在这个电路中,执行名义系缚,也可执行系缚建立后的名义等起,

那么这个电路,是否可以叫做意识电路呢?

若这个电路,可实现名义等起反应,那么是否可以说机器具有了意识?

什么叫做名义等起反应?

名义系缚建立之后,听到其名就必然生起其义,这个过程,叫做名义等起反应。

例如我说Apple,您的视觉成像后,看清了这几个字母组合,立即生起苹果义。

您的这种反应,就叫做等起反应。

等起反应中的名称与其含义,一显一隐,地位平等,譬如天枰,同时在意识中生起。

名义等起有可能实现吗?

名身为声图触。义体也为声图触。详见前文所述。

声图触都可凭AD而实现数码化。

不了解AD没关系。您肯定知道,手机、电脑已经实现录音录像及触屏信号数码化了。

声图触可数码化,这没有问题。

那么,只需将麦克风\摄像头\触屏输入的数码,与存储的数码一同调取到内存里。

您说这是不是实现了等起反应?

请说 yes。

前文聊过,认知分两种:

一温故,重复曾经建立的名义系缚。又叫做练习的习。

二知新,建立新的名义系缚。又叫做求学的学。

温故,做的就是等起。及反复等起。

知新,做的是建立一个名义系缚。以便未来能等起。

怎么建立新的名义系缚呢?

前文也聊过——指认。

指认的详细过程怎样呢?

手指其物,口说其名。一个新的名义系缚就建立了。

手指其物,用摄像头得到的这图像。

口说其名,用麦克风听到的那声音。

将这图像与那声音的数码段,同步输入到意识电路中,

然后打包存起来,等着将来调用。

这是不是做到了机器学习?

请说 yes。

自主建立一个新的名义系缚,叫做创新。

其中“自主”涉及到目的电路的设计原理。暂且不说。

仅说创新,机器是否可以做到?

请说 yes。

感谢您的忍耐与宽容。

您或许已经积累了一肚子的质问——

——穷举法?

是不是也要玩大数据啊?

——手指其物?

一幅平面图像转码后,哪段代码是你要的物?

或者一段视频转码后,你的物怎么从数码流中抽取出来?

图像识别技术你搞定了吗?

——口说其名?

语音识别技术你搞定了吗

音乐,《Good bye My Lover》。

此前,两条道路还算是连镳并轸。

此后,两条道路可是彻底地分道扬镳了。

更正:分道扬镳不准确。

准确地说,叫做背道而驰。

广义人工智能,不再向前走了。

向后!向着一切的起点前进。


你认为人工智能能超越人类大脑吗?(12)

语音识别或视频识别之困难,都切身感受到了。

最大的困难在于,对事实的认识不清或认识有误而不知。

其中最大的错误认识在于图像与含义的逻辑层级问题。

问:人眼前见到的情景是图像吗?告诉您正确答案:眼所得到的情景并不是图像。情景仅存在于意识当中。意识参与了情景的形成。

意识怎么参与情景形成的?眼所得作为名称,意识内容作为其含义,两者等起,建立了情景。

换句话说,情景是眼与意识共同创造出来的。并仅存于意识当中。在同一条街上,帅哥看美女,美女看橱窗,小偷看钱包,警察看小偷,清洁工看地面。各有各的情况,各看各的景。关注不同,所得情景也不同。意识的参与情景的形成,作用很显著。

图片、照片上的静止的画面,与人眼见到的情景,两者从建立过程到结果都不相同。

人眼见到的情景经历了含义的层层积累聚集的过程。图片照片画面经历了摄影设备运作,或人手的勾线填色等的创作过程。人眼情景是一个个既具有相互关系又具有独立含义的主动关注与被动关注的流动变化的事物的总和。而图片照片画面上全一体,无个体。静止不动。人眼情景是每个人各自眼睛与意识共同完成的的原创作品。图片照片画面是机器或人手的作品。

人眼所见情景的形成,必须有意识参与。耳与身,也如此。这不是理论。而是事实。

有了这样的认识,前文说含义都是声图触,就必须颠倒过来了——声图触都是含义。

在逻辑层级中,义体位于声图触之上。或叫做更深层。声图触依赖义体而建立。

也就是说,无论义体或名身,其声图触都来自同一个源头。那么就必须再次追究义体及名身的本质是什么?

答案是:义体与名身都来自于同一个东西——逻辑。

二进制正是逻辑的抽象直观表现。与声图触相应的三种算法,为第二层表现。声图触,为逻辑的第三层表现。学习、创新、工作等外在功能,位于第四层。人本来就如此。这是事实!机器也如此。完全可以同理仿制。

狭义派完全忽略了这个事实,甚至不了解这个事实。将麦克风获得的电脉冲,毫无逻辑地粗暴转码,并认为这就是声音。这就好像学英语时,把英语发音与汉语联系起来。然后再凭汉语语音,与其含义做等起反应。许多有经验的英语老师都说过,这样做不对。难以建立语感。

语音识别也是这样。不应将数码转成固定的某声的代码。然后呢,只好用这个声代码,与先前存储于大数据库中的声代码做比对,以识别其是什么声。别无他法。不应这样兜圈子。

而应直接将输入的数码拿来,与文化总码一起做的逻辑运算。以省掉代码对比这个环节。若需要输出声音到喇叭时,再转成代码。

什么叫做文化总码?其功能等于存储器或大数据库。其结构为,与逻辑规模电路相应并同步运转的大规模数码。注意:是一个运转的大数码!而不是大数据。这个大数码,来自机器生命过程中的不断系缚积累。可实现全部代码的一体存储。也就是模仿长时记忆。还可实现瞬时寻址。其实根本就不寻址。而是简单运算。还可实现无限容量存储。机器听到的见到的,学到的,数据包输入的都可以在寿命期限内无限存储。还能实现很多狭义派永远无法做到的功能。例如,将《生如夏花》这首歌的代码输出打印出来,您会看到一张01组成的乐谱。只有01,没有其他符号。我相信,人经过训练,也能直接阅读这东西。歌词也可转成01。01会成为全世界通用的文字。

这个大规模数码会有多么巨大?加几个数学公式进去,这个数码不需要很大。千元手机内存应该足够了。

到此,广义人工智能,距离成功,还差两件事:声图触代码的编码方案及零和算法。

补充一点有趣的内容。听到过电子设备发出的那种呆板无情的声音吗?AD转码后建立代码,不同代码组合建立语言大数据库,还原为模拟信号再输出,就听到那种声音了。746楼肯定不喜欢这样的机器女友。若有一天,您听到节奏自然、语速流畅、语气浓厚、情深义重、能随语境而应对变化的机器女声,那一定是用编码代码发出的声音。转码永远做不到。面对电阻屏与电容屏,乔布斯坚决站在了电容一边。面对转码与编码,相信乔布斯一定站在编码一边。


你认为人工智能能超越人类大脑吗?(13)

编码与转码有什么不同呢?

现在mp3、mp4、avi、wma等所有音视频用的全都是转码。转码所得的数码中,各数位之间不存在是非逻辑关系。然而现实是充满逻辑的。即使在很短的一声之中,也严格遵守着逻辑演绎模式而不可违背。声音、图像、触觉,都严格地遵循逻辑而演变。

来点感性认识,更容易理解。拿起一枚硬币,在自己眼前迅速划过。若速度够快,谁也不能看清是硬币的哪一面。——视觉成像需要一小段时间。

声音也是这样。成人听觉范围在20Hz-17kHz之间。孩子们利用这个做成了“奇妙下课铃APP”,手机可以下载。手机音量放到很大,孩子们都听到了,可老师就是听不到。——听觉成声也需要一小段时间。

快的不说了。说慢的。1秒钟反复1次,到1秒钟反复19次的声,我们都听不到。

有人可能会质疑:我能听到机械表的滴答滴答声。这个频率为1秒2次。没错。但是,这1秒2次,是声音的频率。而非声波的频率。声音与声波,不一个含义。声音为人耳可识别声。仅仅存在于人的意识当中。声波为发声体产生的振动在空气或其他物质中的传播。与人耳能不能听到无关。您不听,它也这样传播。您能听到的滴答声,为可听声频段内的声波变化得被识别的结果。换句话说,滴答不是共计两波。而是,‘滴’一串波。‘答’一串波。

声识别及语音识别的钥匙,就在这声音与声波的粗细关系中。编码,编写的正是这声波与声音的固定关系。用某音作为其名身,用某波形组合作为义体。以简代繁,以少代多,层层相代,建立名义系缚。这就叫做声编码。所得编码都是一长一短成对的两段代码。

图触编码也如此。视觉成像之前,也经历了n层光波的积累。最终代码都建立在比声图触更微小的非了n层的声图触的波上,并都与意识电路中的义体建立系缚关系。

这样,一个层层独立、各个独立、层层相连、纵横相连的名义基础体系,就实现了。

补充说明:波是二进制的,并按逻辑规模公式演变。前文聊过的。

电信号求波,硬件能实现吗?小米4,CPU主频2.5GHz,图形处理器主频578MHz。用这速度求声波,太奢侈了。求光波,达到含义的声图触同层匹配就好。小米的速度也足够了。

这样编出的代码,能输出吗?怎么编的就怎么还原。道理与转码是一样的。

声图触的编码原理虽然相似,然具体方案差别很大,且与算法有关。没有黑板全靠文字,难以表述。而且,许多细节,俺也没搞清楚。只好省略了。

要编多少知识进去,机器才能运行?至少要达到1岁儿童智能水平。才能实现,在机主环境中自主学习,或接受机主教育灌输。当然也可3岁?8岁?高中?博士?随便啦。那是CEO考虑的事情。已经不在咱的工作范围内了。


你认为人工智能能超越人类大脑吗?(14)

学知识靠什么?靠的是建立名义系缚。

已知名称去缚其定义。这叫做学一句定义句。格式为:此是彼。

已知含义去缚其名称。这叫做学一命名句。格式为:此是彼。

可以说,学知识仅凭这两句。

探索新知识靠什么?靠的是将某一系列现象用通用代词“此”来固定为一体。说此是一现象。这叫做摄取句。格式为:此是彼。

然后经过理解,将这一现象,找个合适的名称做个命名句。格式为:此是彼。

再来看回忆。见到一个好久不见的熟人,会说:你是XXX。格式:此是彼。这是什么?啊!想起来了。这是YYY。格式:此是彼。

等起的生理表现叫做条件反射。条件反射的本质也为两现象等起。格式为:此是彼。

无需后天建立,先天已经具备的非条件反射。其表达格式也为:此是彼。

物理上例如,咱们搞广义人工智能比较关注的波。波起为此,波伏为彼。起伏两者相应等起。格式也为:此是彼。

彼此关系有如下几个较大的特性:一、逻辑关系相反。例如:图形含义中的正负、前后、上下、左右、黑白、蓝红等。声音含义中的高低、大小、粗细等。在数码中的0-1。逻辑中的是非。

二、彼此两边位置相对。例如,名义相对。起伏相对。摆动相对。爆炸与坍缩相对。

三、彼此两边数等量等。篇幅大,不展开了。

四、此是彼句中有四边:彼此两边,是非两边。彼此与是非为逻辑垂直关系。

五、彼此是非都可用01作为代码来表达。套入句中的各现象也都可用01表达。如前文所述。

六、此是彼句分真假两种。真句完全符合逻辑。假句内容上后天建立彼此系缚,形式上两边依然必须符合逻辑。

用此是彼句,诠释所有人类文明成果,就叫做编码。代码与代码之间逻辑关系的数学表达,叫做算法。

无论逻辑规模多么庞大,无论所承载的文化内容多么复杂,其彼此两边必须零和,且整体必须零和。

零和,是广义人工智能对算法的最具特色的要求。这个词足够作为算法的名称了吧。所以,叫做零和算法。


你认为人工智能能超越人类大脑吗?(15)

广义的类人格人工智能也算人工智能对吧。探索-学习-记忆-练习-回忆-运用-再探索-再学习-再记忆-再练习-再回忆-再运用......人工智能,全都能够做到。而且速度更快,规模更大,更精准,更诚信,更可靠,更纯净,更勤奋,更坚决,更执着,更无私,

这算不算功能上超越人类大脑呢?哈哈,人类。个体差别很大的呀。

别人俺不敢说。肯定超越俺现在的大脑。俺大脑有点慢。到现在也没装进多少有用的知识。还经常出错。有时候自己骗自己。内容上也乱七八糟的,像个杂货铺。还经常懒惰,常走神儿。不愿长时间思考。私心杂念象春天的野草,除了又长。

问:你认为人工智能能超越人类大脑吗?答:肯定比俺现在的大脑要强。

问:你认为人工智能近期最有可能实现的是什么?答:《逻辑演绎模型》

问:你认为人工智能近期最迫切需要实现的是什么?答:《逻辑演绎模型》《世界逻辑结构表》《人类文明名义结构总表》。

回答完毕。感谢楼主及各位的回帖与关注。感谢联动北方网站提供的讨论机会。谢谢。





该贴被huang.wang编辑于2017-8-29 14:50:08


我超级酷,但是如果你回复我的话我可以不酷那么一小会儿。


——来自logo.png


赞(0)    操作        顶端 
huang.wang
注册用户
等级:中将
经验:17623
发帖:407
精华:1
注册:1970-1-1
状态:离线
发送短消息息给huang.wang 加好友    发送短消息息给huang.wang 发消息
发表于: IP:您无权察看 2017-9-1 16:11:57 | [全部帖] [楼主帖] 2  楼

为了方便阅读将帖子单独整理了,有点长但看完会有大大的收获的~


我超级酷,但是如果你回复我的话我可以不酷那么一小会儿。


——来自logo.png


赞(0)    操作        顶端 
kelvinma
注册用户
等级:少校
经验:863
发帖:0
精华:0
注册:2017-8-15
状态:离线
发送短消息息给kelvinma 加好友    发送短消息息给kelvinma 发消息
发表于: IP:您无权察看 2017-9-2 3:48:48 | [全部帖] [楼主帖] 3  楼

谢谢楼主的用心整理。

希望喜欢AI的朋友们在这里讨论。

所讨论的问题越细微越好。

若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全面研清了广义AI所涉及的全部问题,那就等于完成了一篇《广义AI概论》。

哈哈,那楼主会不会请客吃饭呢?



赞(0)    操作        顶端 
huang.wang
注册用户
等级:中将
经验:17623
发帖:407
精华:1
注册:1970-1-1
状态:离线
发送短消息息给huang.wang 加好友    发送短消息息给huang.wang 发消息
发表于: IP:您无权察看 2017-9-4 9:34:33 | [全部帖] [楼主帖] 4  楼

谢谢楼主的用心整理。希望喜欢AI的朋友们在这里讨论。所讨论的问题越细微越好。若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全面研清了广义AI所涉及的全部问题,那就等于完成了一篇《广义AI概论》。哈哈,那楼主会不会请客吃饭呢?

哈哈,要是真完成了一篇《广义AI概论》,楼主就请你们吃武汉的麻辣小龙虾


我超级酷,但是如果你回复我的话我可以不酷那么一小会儿。


——来自logo.png


赞(0)    操作        顶端 
huang.wang
注册用户
等级:中将
经验:17623
发帖:407
精华:1
注册:1970-1-1
状态:离线
发送短消息息给huang.wang 加好友    发送短消息息给huang.wang 发消息
发表于: IP:您无权察看 2017-9-4 9:36:08 | [全部帖] [楼主帖] 5  楼

谢谢楼主的用心整理。希望喜欢AI的朋友们在这里讨论。所讨论的问题越细微越好。若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全面研清了广义AI所涉及的全部问题,那就等于完成了一篇《广义AI概论》。哈哈,那楼主会不会请客吃饭呢?

谢谢楼主的用心整理。希望喜欢AI的朋友们在这里讨论。所讨论的问题越细微越好。若经过一段时间的讨论,全面研清了广义AI所涉及的全部问题,那就等于完成了一篇《广义AI概论》.....

呃……不对啊,,,我好像就是楼主


我超级酷,但是如果你回复我的话我可以不酷那么一小会儿。


——来自logo.png


赞(0)    操作        顶端 
woLaNa
注册用户
等级:新兵
经验:76
发帖:0
精华:0
注册:2017-9-4
状态:离线
发送短消息息给woLaNa 加好友    发送短消息息给woLaNa 发消息
发表于: IP:您无权察看 2017-9-4 13:28:46 | [全部帖] [楼主帖] 6  楼

本来想认真看看的,太长了



赞(0)    操作        顶端 
qingfengshili
注册用户
等级:少尉
经验:323
发帖:1
精华:0
注册:2017-3-14
状态:离线
发送短消息息给qingfengshili 加好友    发送短消息息给qingfengshili 发消息
发表于: IP:您无权察看 2017-9-11 10:33:19 | [全部帖] [楼主帖] 7  楼

认真看完还是有收获的,能写这么多真的挺厉害



赞(0)    操作        顶端 
总帖数
7
每页帖数
101/1页1
返回列表
发新帖子
请输入验证码: 点击刷新验证码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技术讨论